兀良哈三卫

2025-06-22 19:24:00
Avatar for adminadmin

兀良哈三卫又称朵颜三卫,由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组成,位於大兴安岭以东地區和辽西走廊的西北一帶。元朝灭亡后,塞北的兀良哈三卫与鞑靼、瓦剌等组成明初蒙古诸部的三大部落[註 1]。也称为乌济叶特(蒙古语:ᠦᠵᠢᠶᠡᠳ,鲍培转写:öǰiyed)[註 2]。明朝所称的兀良哈与分布于蒙古肯特山的兀良哈万户不同。

背景[编辑]

14世纪中叶的蒙古高原东部,即大兴安岭以东,直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在這些地方有不少游牧部落活动。成吉思汗曾把大兴安岭以东的部分地区分封给其幼弟铁木哥斡赤斤和侄儿额勒只带(或譯按赤台,合赤温之子),作为他们的兀鲁思[註 3]。额勒只带的兀鲁思主要是由兀良哈和乃蛮余部組成;铁木哥斡赤斤的兀鲁思主要是由兀者(森林部落)組成。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奇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首领分别源于兀良哈(乌梁海,者勒蔑后裔)、翁牛特(元代「东道诸王」,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往流」诸部)和乌奇叶特(蒙古化的通古斯语诸部“兀者”)三部。因朵颜卫最为强势,明朝也往往把三卫统称为朵颜〈等〉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

元顺帝妥懽帖木儿被朱元璋从大都赶回到蒙古高原后,这一地区的蒙古各部落,为保卫自己的领地,防止明军的进攻,进行了积极的防御。当时,木华黎后裔纳哈出将军统领20万蒙古军,驻扎在辽河以北的金山(今吉林省双辽市境内)到龙安(今吉林省农安县)、一图河(今伊通河)、亦迷河(今饮马河)一带,成为上述蒙古各部的防御屏障。

粉红色部分为明朝初年羁縻的朵颜等三卫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朝派遣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率领20万大军绕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包围了纳哈出军队驻地。纳哈出被迫投降。1388年末代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蒙古贝尔湖)被明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这些重大的军事失败,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落失去了防御屏障,北元灭亡之后,辽王阿札失里等人在明朝大军压境之下,只得归附了明廷。

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羁縻性质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朵颜卫在屈烈儿河(今内蒙古兴安盟归洮河)上游和朵颜山(今内蒙古扎赉特旗境内)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明廷封阿札失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溪为福余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脱儿火察)为朵颜卫指挥同知。明廷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2]。然而在蒙古本部的也速迭儿和其部臣安达纳哈出兴起后,三卫又投向蒙古一方,被明军追剿。

1399年(明建文元年),明朝发生皇室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三千名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精锐部队。1402年朱棣即位后,作为对助他一臂之力的蒙古部落的回报,明成祖在永乐年间重新设置兀良哈三卫,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与明朝进行贸易活动。而随着大宁都司的内迁,三卫也逐渐南下游牧(今承德县、平泉市、建昌县以及老哈河流域)。

不过,明成祖的允诺后来并没有完全兑现,明朝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兀良哈三卫各部,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联合了当时颇为强大的阿速特部首领阿鲁台,不断向明朝发起进攻。1422年-1424年明成祖连续三次御驾亲征,攻打阿鲁台,并重创了兀良哈三卫。但兀良哈三卫为了争得大宁地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与明朝的抗争。不久,他们挥师南下,进入滦河流域驻牧。1428年,他们又进入大宁城旧地,并经会州(今河北平泉市)抵宽河(今河北瀑河)。在这里,兀良哈三卫与明宣宗亲率的三千骑兵进行了激战,但以失敗告終。

南迁[编辑]

15世纪30年代后期(明宣宗宣德末年和英宗正统初年),伴随着明朝国力的渐微,兀良哈三卫部落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向南推进。到了15世纪的40年代,西蒙古的瓦剌势力逐渐壮大,对明朝形成了巨大威胁。而此时已占据兴和重地的兀良哈三卫,再也不听命于明朝,而是臣服于瓦剌人。1449年7月1日(明正统十四年),瓦剌部首领、执掌“四十四万蒙古”大权的也先太师率三路大军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这场战场与其说是明朝与瓦剌的战争,不如说是明朝与“蒙古部落联盟”的战争。瓦剌的南侵大军共分三路,一路是由被瓦剌征服的傀儡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率领,进攻明朝辽东地区;一路由瓦剌阿剌知院率领,主要包括部分瓦剌军以及兀良哈三卫军,进攻明朝军事重镇宣府(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最精锐一路是也先亲自统领的中路军,攻击明朝的军事重镇大同。战端一开,长城沿线烽火绵延,九边重镇自朱棣去世后二十多年的短暂安宁被彻底打破。這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和蒙古的军事力量对比的转折点,也使得兀良哈三卫与明朝的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察哈尔本部东迁之前的朵颜、泰宁、福余(扶余)等三卫,而漠北的兀良哈则是蒙古史书中达延汗分封六万户的左翼兀良哈万户(乌梁海),两者并不相同。

15世纪中期之后,兀良哈三卫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了明长城边外。自此,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厉广宁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窪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3]。

而女真人在兀良哈三卫的東部另行組成建州三衛,當時朝鲜人亦將中國東北的女真人通稱为“兀良哈、兀狄哈”,均源于对森林部落「兀者」(也称“窝集”)的称呼。

结局[编辑]

16世纪中期,蒙古大汗達赉逊率领蒙古左翼察哈尔和喀尔喀两个万户东迁到朵颜卫所在地区驻牧,标志着当时蒙古政治中心的转移。进入朵颜地区后,内喀尔喀与当地部落彼此联姻,也表明了兀良哈三卫诸部与蒙古汗廷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

在同一时期,右翼土默特万户、永谢布万户以及鄂尔多斯万户也相继进入朵颜地区,并于当地建立了联姻关系。结果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使得福余卫再次迁移,其中一部分迁移到了兀剌江(又称混同江,发源于长白山的第二松花江)畔,其余的迁入到了朵颜卫居住的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哈剌塔剌、小兴州等地居住;泰宁卫也东迁至小兴州和克里屈劳等地居住。

瓦解及残余[编辑]

朵颜-兀良哈部与土默特、喀喇沁、察哈尔等部的联姻、交往的结果,就是使其自己走向一分为三。与土默特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土默特(以及蒙古贞);与喀喇沁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喀喇沁;与察哈尔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察哈尔。就这样到了明末,其力量大大分解,从而朵颜-兀良哈部这一名称逐渐终止传世。后金兴起时,内喀尔喀五鄂托克中的「我着」即其残余。

历史记录[编辑]

明代同时期的蒙古人将当时的蒙古汗国统称为“都沁·都尔本”,即四十四万蒙古和卫拉特部落,而将一度归附明朝的兀良哈三卫视为敌人,在《俺答汗传》等书中也称之为“山阳万户”。

前面为《明史》称谓,括号内为蒙古史书称谓[4]

鞑靼(“Döchin Mongol”,四十万户蒙古)

瓦剌(“Dörvön Oirad”,四万户卫拉特)

兀良哈(“ölge yin ǰirγuγan mingγan öǰiyed”,山阳六千乌济叶特)

注释[编辑]

^ 明朝虽然册封其首领为羁縻卫的官员,但三卫自洪武年间就开始时降时叛,倒向蒙古汗廷一边,实力上也远不能与蒙古东西两大部相比,16世纪中期,自察哈尔东迁后朵颜三卫被融合到左翼三万户中,三卫仅存名义[1]

^ 《蒙古黄金史纲》作“兀者”,与兀良哈三卫关系密切的“兀者”驻牧于大兴安岭以东(福余卫亦自称“兀者”),统率6个千户,故统称“六千乌济叶特”,“特”(d)为蒙古语的复数词缀。《俺答汗传》作“乌济叶特国”(öǰiyed uls),《水晶念珠》误作“乌济㰅特”。

^ 兀鲁思(uls):蒙古语“人民、份地、国家”之意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明清时期察哈尔历史若干问题研究.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201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从明初开始朵颜三卫号称山阳万户,一直处于独立状态。达赉逊汗南下以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将朵颜兀良哈三卫纳入左翼三万户之事,并未急于南下侵扰明边。左翼三万户将驻牧于辽东边外的兀良哈三卫瓜分,使南下的左翼三万户势力迅速得到扩张。其中朵颜卫23支的19支被察哈尔万户吞并,其余朵颜卫人西逃投奔蒙古右翼的土默特俺答汗;泰宁卫被五鄂托克喀尔喀吞并;福余卫则被科尔沁万户吞并。达赉逊汗利用已被他彻底控制的朵颜三卫之名与明朝通贡。

^ 《明实录》洪武22年5月癸巳

^ 《明史》卷328

^ 吉田順一. 「アルタン=ハーン伝」訳注. 風間書房. 1998: 271–272頁. ISBN 978-4759910827 (日语).

文章[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設立三衛》

《谁为土木堡买单――土木堡事变前后大明政坛众生相》 作者:张嵚。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2009年11月11日)

书籍[编辑]

《蒙古族通史》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民族出版社(2001年)

查论编蒙古族地理蒙古高原文化蒙古语 · 蒙古語文字 · 蒙古音乐 · 藏傳佛教历史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 蒙古帝国(扩张 · 屠杀) → 元朝(灭宋 · 侵日) → 北元(明代蒙古)

东亚以外:四大汗国( 窩闊台汗國 · 察合台汗國 · 欽察汗國 · 伊兒汗國

) · 帖木儿帝国 · 莫卧儿帝國 · 克里米亞汗國 · 西伯利亚汗国

北元(明太祖北伐)→鞑靼(明成祖北伐 · 达延汗 · 俺答封贡) · 瓦剌(俘明英宗、侵北京) · 兀良哈三卫 · 察哈尔八部(林丹汗败亡)

清代蒙古:和硕特汗国 · 准噶尔汗国(清灭准噶尔) · 卡爾梅克汗國(土尔扈特部东归)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 → 乌梁海共和国 → 烏梁海邊疆區 → 图瓦人民共和国 → 圖瓦自治州 →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图瓦共和国

外蒙古历史:喀尔喀蒙古 → 外蒙古 → 大蒙古国(第一次独立 · 蒙藏條約) → 外蒙古(蒙藏院 · 中俄蒙协约 · 自治 · 撤销自治) → 大蒙古国(第二次独立 · 蘇俄佔領) → 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革命党 · 大鎮壓 · 独立投票 · 民主化) → 蒙古国(历史)

内蒙古历史:內札薩克蒙古 → 内蒙古 ·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 蒙古军政府 →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德王) → 内蒙古人民共和国 → 內蒙古自治政府 → 内蒙古自治区 (内人党事件 · 內蒙古獨立運動)

卡爾梅克歷史:瓦剌 → 土尔扈特 → 卡爾梅克汗國 → 俄罗斯帝国阿斯特拉罕省 → 苏联(卡爾梅克自治州 → 下伏爾加邊疆區 → 斯大林格勒邊疆區 → 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 卡爾梅克人強制流配 → 卡爾梅克自治州 → 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 俄羅斯( 卡尔梅克共和国)

布里亞特歷史:嶺北行省(林中百姓) → 瓦剌 → 俄罗斯帝国外貝加爾州 → 布里亚特-蒙古国 → 苏维埃俄国布里亞特自治州 · 遠東共和國 → 苏联(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 → 俄羅斯( 布里亞特共和國)当前政区分布主要国家 蒙古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俄羅斯 3自治共和国 图瓦共和国(图瓦人) · 布里亞特共和國(布里亚特人) · 卡尔梅克共和国(卡尔梅克人)1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3自治州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8自治县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部落支系和亲缘民族蒙古國境內部落区域 喀尔喀 · 巴爾虎 · 巴岳特 · 布里亚特 · 達爾罕 · 杜尔伯特 · 達里岡愛 · 明阿特 · 扎哈沁 · 額魯特 · 土尔扈特 · 和托輝特 · 烏珠穆沁 · 阿爾泰烏梁海 · 輝特 · 圖瓦烏梁海 · 色楞格察哈尔中国蒙古族部落支系聚居地 巴爾虎 · 布里亚特 · 察哈尔 · 扎魯特 · 巴林 · 杜尔伯特 · 科尔沁 · 喀喇沁 · 克什克騰 · 蘇尼特 · 乌喇特 · 乌珠穆沁 · 鄂爾多斯 · 弘吉拉 · 和硕特 · 土尔扈特 · 图瓦 · 厄魯特 · 土默特中國蒙古族杂居分散地辽宁阜新县与喀喇沁左翼县,河北围场县,吉林前郭尔罗斯县,黑龙江杜尔伯特县;甘肃肃北县;喀卓人(云南省通海县);此外,四川凉山州、贵州大方县与北京密云区也有分布。中國境內亲缘民族达斡尔族 · 裕固族 · 东乡族 · 保安族 · 土族俄羅斯境內亲缘民族布里亚特人 · 卡尔梅克人(土尔扈特) · 图瓦人 · 乌梁海(兀良哈、林中百姓)其他國家(中亞等) 哈扎拉人 · 艾马克人 · 喀喇乌纳人(英语:Qara'unas) · 海外蒙古人 (模板) · 蒙古語族群 (模板)

查论编明朝行政区划都城:南京应天府 ⇌ 北京順天府民政区划中央直隶地区朝廷(北京六部、南京六部等机构)直辖府、州直隶→南直隶应天府 | 苏州府 | 松江府 | 常州府 | 镇江府 | 淮安府 | 扬州府 | 凤阳府 | 庐州府 | 安庆府 | 徽州府 | 太平府 | 池州府 | 宁国府 | 徐州 | 滁州 | 和州 | 广德州北平等处布政使司→北直隶北平府→順天府 | 保定府* | 河间府* | 真定府* | 顺德府* | 广平府* | 大名府* | 平滦府→永平府 | 延庆州 | 保安州(靖难时期平燕承宣布政使司辖府标“*”)布政使司辖区府、直隸州;羁縻性军政机构陝西布政司西安府 | 延安府 | 汉中府 | 鞏昌府 | 慶陽府 | 平涼府 | 鳳翔府 | 臨洮府 | 河州 | 興安州 | 秦州 | 邠州 | 灵州山西布政司太原府 | 大同府 | 汾州府 | 平阳府 | 潞安府 | 澤州直隸州 | 沁州 | 遼州山東布政司济南府 | 兖州府 | 青州府 | 登州府 | 东昌府 | 莱州府河南布政司开封府 | 河南府 | 衛輝府 | 懷慶府 | 归德府 | 彰德府 | 汝宁府 | 南陽府 | 汝州浙江布政司杭州府 | 温州府 | 嘉兴府 | 金华府 | 衢州府 | 严州府 | 湖州府 | 绍兴府 | 处州府 | 台州府 | 宁波府江西布政司南昌府 | 袁州府 | 赣州府 | 吉安府 | 九江府 | 建昌府 | 广信府 | 饶州府 | 瑞州府 | 南安府 | 南康府 | 撫州府 | 臨江府湖广布政司武昌府 | 鄖陽府 | 永州府 | 岳州府 | 汉阳府 | 荆州府 | 衡州府 | 黄州府 | 承天府 | 常德府 | 襄陽府 | 辰州府 | 长沙府 | 德安府 | 寶慶府 | 黎平府四川布政司成都府 | 嘉定府 | 夔州府 | 重庆府 | 顺庆府 | 叙州府 | 镇雄府 | 保宁府 | 馬湖府 | 龙安府 | 潼川州 | 眉州 | 邛州 | 嘉定州 | 泸州 | 雅州广東布政司广州府 | 韶州府 | 惠州府 | 琼州府 | 肇庆府 | 高州府 | 潮州府 | 南雄府 | 雷州府 | 廉州府 | 羅定州广西布政司桂林府 | 平樂府 | 梧州府 | 浔州府 | 柳州府 | 庆远府 | 南寧府 | 思恩军民府 | 太平府 | 思明府 | 镇安府 | 田州 | 归顺州 | 泗城州 | 向武州 | 都康州 | 龙州 | 江州 | 思陵州 | 凭祥州福建布政司福州府 | 延平府 | 建寧府 | 兴化府 | 漳州府 | 邵武府 | 泉州府 | 汀州府 | 福宁州雲南布政司雲南府 | 永昌軍民府 | 永宁府 | 鶴慶軍民府 | 曲靖軍民府 | 景东府 | 元江軍民府 | 广西府 | 廣南府 | 順寧府 | 尋甸府 | 楚雄府 | 澂江府 | 镇沅府 | 大理府 | 武定府 | 蒙化府 | 孟艮御夷府 | 孟定御夷府 | 姚安府 | 麗江軍民府 | 臨安府 | 平緬府 | 孟愛府 | 孟隆府 | 木朵府 | 木来府 | 通西府 | 新化州 | 灣甸州 | 鎮康州 | 北胜州 | 里麻長官司 | 南甸司 | 芒市司 | 车里司貴州布政司程番府→貴陽府 | 安順軍民府 | 思南府 | 思州府 | 石阡府 | 镇远府 | 铜仁府 | 都匀府 | 普安安民府 | 普定軍民府 | 平越軍民府 | 黎平府交趾布政司交州府 | 北江府 | 谅江府 | 三江府 | 建平府 | 新安府 | 建昌府 | 奉化府 | 清化府 | 镇蛮府 | 谅山府 | 新平府 | 演州府→演州直隸州 | 乂安府 | 順化府 | 太原直隸州→太原府 | 宣化直隸州→宣化府 | 嘉興直隸州 | 歸化直隸州 | 廣威直隸州 | 寧化直隸州 | 升華府军政区划五軍都督府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留守司;五軍都督府直属卫所中军都督府直属在京卫所 | 直属南直隶在外卫所 | 中都留守司 | 河南都指挥使司左军都督府直属在京卫所 | 浙江都指挥使司 | 辽东都指挥使司 | 山东都指挥使司右军都督府直属在京卫所 | 南直隶宣州卫 | 陕西都指挥使司 |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 四川都指挥使司 | 四川行都指挥使司 | 广西都指挥使司 | 云南都指挥使司 | 贵州都指挥使司前軍都督府直属在京卫所 | 江西九江卫 | 湖广都指挥使司 | 湖广行都指挥使司 | 兴都留守司 | 福建都指挥使司 | 福建行都指挥使司 | 江西都指挥使司 | 广东都指挥使司后军都督府直属在京卫所 | 北平都指挥使司→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属北直隶在外卫所 |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大宁都指挥使司 | 万全都指挥使司 | 山西都指挥使司 | 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兵部所属羁縻性都司卫所关西八卫哈密卫 | 安定卫 | 阿端卫 | 曲先卫 | 赤斤蒙古卫 | 沙州卫 | 罕东卫 | 罕东左卫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建州三衛建州衛 | 建州左卫 | 建州右衛朵颜三卫朵颜卫 | 泰宁卫 | 福余卫斡难河卫 | 古里河卫 | 坚河卫 | 哈剌孩卫 | 海剌千户所 | ...西番各都司府所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 朵甘衛指揮使司→朵甘行都指挥使司 · 隴答衛指揮使司 · 朵甘宣慰使司 · 董卜韓胡宣慰使司 · 長河西魚通甯遠宣慰使司 · 朵甘思招討司 · 朵甘隴答招討司 · 朵甘丹招討司 · 朵甘倉溏招討司 · 朵甘川招討司 · 磨兒勘招討司 · 沙兒可萬戶府 · 乃竹萬戶府 · 羅思端萬戶府 · 答思麻万户府 · 朵甘思千戶所 · 剌宗千戶所 · 孛里加千戶所 · 長河西千戶所 · 多八三孫千戶所 · 加八千戶所 · 兆日千戶所 · 納竹千戶所 · 倫答千戶所 · 果由千戶所 · 沙裏可哈忽的千戶所 · 孛里加思千戶所 · 撒裏土兒千戶所 · 參卜郎千戶所 · 剌錯牙千戶所 · 泄裏壩千戶所 · 潤則魯孫千戶所西南川、滇等地另有隶属于都司、行都司的土司系统羁縻军政机构

Copyright © 2088 沙滩足球世界杯_足球世界杯中国 - pfw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