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日食时,Honda通常会带两台相机:一个装广角变焦镜头,一个装长焦变焦镜头;还会带上备用电池、备用存储卡、电工胶布、以及镜头和相机的各种配件。每台相机各配一个三脚架。摄影:STAN HONDA
2015年3月斯瓦尔巴特群岛上的那次日全食期间,Honda用的相机是尼康D800和D810,镜头分别是14-24mm广角变焦和80-400mm长焦变焦。摄影:STAN HONDA
2015年日食,摄于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摄影:STAN HONDA
2015年日食,摄于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摄影:STAN HONDA
2015年日食,摄于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摄影:STAN HONDA研究拍摄地点Stan Honda:我会利用NASA Eclipse网页提前研究日食/月食带及当地时间。以日食为例,他们会把日食带叠加在谷歌地图上,所以你可以精确地知道最佳观测地点在哪里。 The Photographer’s Ephemeris (TPE,摄影师的星历表)这个APP可以帮助摄影师确定太阳/月亮的高度,从而确定最佳拍摄时间。 Stellarium(虚拟天文馆)是一个免费的天文馆程序,在你拍摄延时摄影照片时,可以帮你确定焦距。这款软件还能显示出天空中的高度/方位角网格,从而确定天体的位置。上述两个软件都能确定太阳/月亮离地平线的高度,进而帮你决定该把地面哪些地貌或建筑与日食/月食同框拍摄。 天气是个大问题,所以我每天都看天气预报,确定几天后的出行计划。你可以借助多个平台的天气预报,对日食/月食当天的天体做出更精确的预判。 利用这些信息,你还必须事先去踩点,观察一下天体运动时与环境的变化关系。 Babak Tafreshi:我会在日出之后或日落之前,到日食/月食路径的起点或终点附近踩点。我踩点的目的是寻找长焦镜头可以拍摄的“望远镜视野”。此外,天气稳定、少风的地方最理想。如果要拍摄广角视野,可以允许日食/月食之前一个小时从坏天气中冲出去。但架设了望远镜就不能这么做了。 配齐摄影装备Babak Tafreshi:我会带上一个广角镜头和一个远摄镜头。为了拍摄好的特写照片,我会使用起码400mm的远摄镜头(或者200mm镜头+2倍增距镜),或者使用望远镜。我喜欢环境光,倾向于不使用闪光灯。 为了拍摄偏食阶段,要配备合适的太阳光滤镜,比如Thousand Oaks玻璃滤镜,或者巴德太阳光滤镜。为了拍摄日食/月食,我会确保滤镜不产生强烈的光斑。
印尼一次日全食中,太阳剩下一丝光亮,最终形成了贝丽珠效果。大气反射,使云彩产生了漂亮的颜色。摄影:BABAK TAFRESHI, TWAN发挥创意兼顾风景或天际线,能让日食/月食显得更像人类视角,因为你会把日食/月食与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 有很多人拍摄日食,只用远摄镜头或望远镜拍摄全食阶段的太阳和日冕。我认为,要想拍得更有意思,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把日食阶段的太阳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光线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广角镜头来回走动,把其它物体连同太阳一起容入视野。 说到创意,该怎么拍摄延时摄影呢?Stan Honda:我用广角镜头和定制滤镜支架拍摄了太阳/月亮在天空中移动的延时摄影组图。然后,我用摄远镜头又单独拍摄了只有太阳的画面。 在初亏阶段,两个镜头的前面都安装有Thousand Oaks Optical太阳滤镜。食甚之前几秒钟,我把两个镜头前的滤镜去掉,直接用镜头拍摄食甚阶段。当生光阶段开始时,月亮从太阳前面移开,我重新安上滤镜,拍摄其余阶段。 我在两台相机上都安装了定时遥控快门,在日食阶段每隔一分钟拍摄一张。那次拍摄日全食是在零下16℃的环境中,所以我还穿了好几层衣服,每台相机也额外准备了几块电池。 没有专业装备?那就用手机吧!Babak Tafreshi:日全食阶段,对焦是最难的,因为光线条件不好,可能无法自动对焦。有些APP可以控制相机对焦点,可以手动设置对焦点为无限远。有些智能手机在夜间拍摄时可以曝光几秒钟,不过需要把手机安装在三脚架或者稳定的平台上。为了这难得一遇的日全食,少玩两分钟手机又怎么样! Stan Honda:如果你能把相机的曝光补偿降低1到1.5,有助于得到正确曝光。将ISO手动设置成200或400。食甚阶段,整个天空都黑了下来,而日冕除外。智能手机的摄像头会自动识别为夜晚,因而自动调整曝光,这样太阳和日冕都会拍不出来。如果你设置得当,应该能拍出好照片。不过,这也只是建议。很难真正确定曝光补偿需要设置多少,只有在日食现场调试才行。 千万别犯我们的错Babak Tafresh:食甚阶段,我忘了把镜头前的滤镜拿掉。只有在初亏阶段需要,食甚前的几秒钟需要移开,这样才能拍到贝丽珠效果,才能拍到周围地貌和天空的颜色。 Stan Honda:第一次拍摄月食时,我想把不同阶段的月亮合成到同一个照片中,结果对不齐。原因在于我在拍摄的时候轻微移动了三脚架。我绝对不会再那么干了,现在的数码摄影技术也使合成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译者:mikegao)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