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09年8月6日)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這篇條目,並在討論頁討論問題所在,加以改善。
中國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有人認為剪紙的前身可追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貼在窗戶上的剪紙又稱窗花[1]。
中國剪紙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家中國參考自219地區 *亞太地區入冊歷史入冊歷史2009年*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地區
雞造型的剪紙
仿製高密舊譜重新繪製的。
早期的剪紙多見於喪葬、祭祀等儀式中,大約跟道家的靈媒神務有關,例如杜甫的《彭衙行》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時至今日,部分地區當慶祝節日時仍有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門楣之上的巫術習俗,西南山區的集市上多有由專門的剪紙作坊,批量生產神符進行銷售,各家各戶的灶台樓閣細處的剪紙也是每年一換。
民間剪紙至今依然保存了豐富的支脈,許多地方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鄉民都會自備剪紙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等處,以表祈禱福壽,吉祥如意之意。全國各地都 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比較著名的就有高密剪紙、佛山剪紙等等。總體而論,北方剪紙粗獷豪放、純朴簡練,南方剪紙則更傾於秀雅繁茂、精緻和美。 其中不乏群眾耳聞樂見的題材,像八仙過海、百年好合、麒麟送子、老鼠嫁女等等。
民間藝術向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例如刺繡,它的圖案先用紙畫好裁出,俗稱紙樣,然後才粘貼到面料上起繡;又如皮影人物的刻繪,也和剪紙的造型一脈相連。
目次
1 傳承發展
2 製作方法
3 參考文獻
4 外部連結
使用与帮助
Prev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