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母故里 美食飘香——记泾川县汭丰镇“王小凤和她的擀面皮”故事
西王母文化是中国养生文化的源头文化之一,泾川作为西王母的故里,传统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渗透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王小凤”擀面皮作为二十多年来在泾川兴起的一个名优小吃品牌,成为海内外游客认知泾川的一张饮食名片,更成为当地百姓餐桌上深受喜爱的特色美味。
在甘肃陇东,“王小凤”她既是一位女性的名字,更是继承和弘扬传统饮食文化、引领当地名优小吃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国家注册商标品牌。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通讯员 杨树
冬日的一天,记者带着王小凤和她的小吃产业为什么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有关组织的肯定这样的疑问?前往泾川县汭丰镇街道采访在平庆地区乃至甘肃颇有名气的王小凤,在甘肃王小凤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王小凤。
今年40多岁的王小凤是泾川县玉都镇官村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1994年春天,聪慧秀丽的王小凤与朴实勤快的青年小伙子魏小东成家后,开始编织他们致富创业的梦想。当时泾川果品产业开始兴起,挂果面积逐年增大,夫妻俩琢磨着在庄子旁边开凿了一眼果窖,开始搞果品收购、经销。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和市场多变,果品价格一路下跌,积压近两万元的果品几乎全部滞销,无情的市场击倒了年轻的夫妻俩。为了生存,王小凤和她的丈夫又开始打零工,每到苹果收获的季节,王小凤就把嗷嗷待哺的儿子搁在地头上的纸箱内,靠摘苹果挣劳务费。丈夫仍然奔走在果园里给果商领路、做经纪人挣点介绍费,就这样他们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了三年。
时光到了1996年,泼辣倔强的王小凤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开始思索寻求学艺养家之道。当年7月,王小凤在一位热心亲戚的介绍下,来到县城拜师学习擀面皮制作工艺。事实上王小凤拜师后仅仅跟着师傅在灶头和市场上学习了7天,就风风火火的在县城附近的农户家里租了一间房,开始了晚上加工、白天销售的小吃经营。每天晚上两三点钟就起床制作擀面皮,天刚麻麻亮她就推着自行车上小吃市场上销售。本来就不大的小吃市场一下子出现了她这张生面孔,一度被冷落在角落里,好胜心极强的王小凤不甘认输,她反复寻找原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和丈夫一道去擀面皮的原发地陕西岐山去向大师学习制作工艺和调配技术……
有心人天不负。时隔半月之后,王小凤和丈夫满怀信心的推着柔软透亮,让人一看就口馋的陕西岐山风味的擀面皮又一次进入了泾川小吃市场。
然而令夫妻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即使正宗的岐山擀面皮,仍然很少有人问津,就算吃过了的顾客也没多少再光顾的。在市场上又坐了一个月的冷板凳,忍受了生意的清淡和自尊心的煎熬之后,他们终于明白:要想在市场上站住脚,赢得回头客,就必须找准一个正宗风味与当地口味相融合的特色风味。
从此,王小凤和她的丈夫收摊回家。一方面,他们从面皮的制作工艺方面下大力气改进。每天半夜两点钟,夫妻俩起床开始忙活,和面、洗面、发酵、架火、捣炼、擀面、蒸熟,每一道工序,他们都要比同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保证面皮的柔韧性。另一方面,他们对面皮的调味品进行研究改进,请教民间老中医将岐山风味的配方和泾川风味的配方进行了重新组合,对性味的相反调料进行了调整,经过反复调配,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他们又一次出现在泾川小吃市场上,王小凤热情的招呼着每一位过往的顾客,甚至是顺眼一瞥的行人。好口味加上好态度终于打动了更多的顾客,爱笑的王小凤被顾客亲切的喊作“笑笑”,而他们的生意也从此“阳光灿烂”。
采访中,王小凤感慨地说:“想起刚刚创业的那一段艰难时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觉得生活教会了我如何做小本生意,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是,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坚韧、坚持,在失败中找原因,用心去做,这样才能做成一件事。”
每天晨曦中,王小凤夫妻俩的身影伴着星光,推着自行车,早早出现在市场上,开始了一天的营生。王小凤的日子就像王小凤擀面皮一样,一天天的火了起来。
1998年冬天,在小吃市场上历练了两年的王小凤,已经从行业的新秀逐渐成为行业明星,这期间她每天的擀面皮销售量从200份到300份不断上升。随着销量的一路看好,面皮制作所需要的人力和劳力远远不能满足。一段时间,夫妻俩不时冒出机械生产擀面皮的思想火花,爱动手、好稀奇的夫妻俩在辛苦的劳作之余,买回了电机、叶轮等简单的机电设备反复实验,终于制作出了一个叫做“机器”的设备,并且投入到生产应用中。虽然这个不成熟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能代替一定的人力,降低劳动强度,但是由于性能不稳定,常常歇业。后来他们带着自己绘制的机器图纸,找到陕西宝鸡一家实用技术科研机构,引起专家的极大兴趣,提出了改进意见。满怀信心的夫妻俩回来后按照专家的意见再次捣鼓他们的“机器”。从此,王小凤擀面皮的生产由繁重的手工作业进入了半机械化生产的状态,为王小凤擀面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机械化设备的介入,极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在强有力的“机械手”的作用下,面皮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王小凤擀面皮以无可比拟的筋道和光滑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小吃,也进入了泾川各大酒店。从那时开始,这道被命名为“泾川懒面筋”的地方特色小吃成了酒店最卖座的菜肴,在当地声名鹊起,更被南来北往的旅客所青睐。1999年9月,在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上,王小凤擀面皮被与会的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考察推选为“西王母圣地传承开发食品”,王小凤擀面皮成为承载泾川小吃文化的名优品牌和代名词。
2010年3月,在经过三年的审查核定后,“王小凤”成为泾川县首家国家商标局注册餐饮类品牌。
王小凤擀面皮1996年由摆地摊开始起步,2016年5月正式成立甘肃王小凤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0多年来,公司在经营发展中通过自主研发和不断改进,以泾川当地种植的优质冬小麦精粉为原料,采取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层层萃取发酵,加工、制作的面皮系列食品入口劲道、利于消化,不放置任何食品添加剂。调味配料在泾川地方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形成了味道醇厚、鲜香可口的浓郁特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名吃。
随着王小凤擀面皮在平、庆地区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市场眼光敏锐的行家不断找上门来要求加盟王小凤擀面皮。如今,王小凤擀面皮受到众多网民的热切关注,成为特色网红食品之一。现在发展加盟店12家,覆盖平凉和庆阳与泾川毗邻的几个县、市和乡镇。
市场的历练使王小凤创市场的胆子更大,眼光更远,如今,借助现代交通网络,王小凤擀面皮进入西安、兰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通过航空被带到美国、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目前,王小凤擀面皮采用真空包装,实施网络销售。
好手艺赢得好市场,好市场托起了好品牌。王小凤擀面皮成为陇东百姓的最爱。
市民张小云笑着说:“‘王小凤’擀面皮味道就是好,我感觉在我们平凉是一个特色食品,而且是物美价廉,好吃又实惠。”
在酒店做过厨师长的郭红星是王小凤擀面皮最早一批加盟商之一,后来他又把孩子的舅舅等亲戚带进了这个团队。经过多年的积累,如今的郭红星也由加盟之前的长期打工仔变成了今天的投资经理人,在西安等市场拥有宾馆等服务产业,生意红红火火,让人眼热。
“如果没有王小凤这个品牌,我可能至今还是一名厨师,更不敢去想象投资其它产业”。王小凤擀面皮泾川城区加盟者郭红星高兴地说。在郭红星的带动和介绍下,他孩子的舅舅成为王小凤擀面皮崇信县加盟商,至今入行有十年左右。他们全家由过去在城乡结合部租房住,到如今在县城购置了上百平方米的商品房,同时还购买了私家车。小俩口店里忙不过来,还招聘了人员来帮忙,日子过得圆圆满满。
郭红星只是王小凤擀面皮十多家成功加盟商之一,和他一样由酒店厨师长加盟王小凤擀面皮的还有庆阳等地的加盟商。他们大多都曾在平庆各大酒店担任过厨师长或从事餐饮服务,是餐饮界的行家里手,从而使“王小凤”团队在市场竞争中更呈现出专业化。
一份份沉甸甸荣誉,凝结着王小凤多少心血与智慧。多年来,公司注册品牌“王小凤”擀面皮多次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平凉市知名商标”,公司被表彰为“平凉市优秀个体工商户”“食品安全先进单位”,系列食品被评选为“甘肃特色名优小吃”“平凉市名优小吃”“西王母圣地传承开发食品”,品牌创始人王小凤被授予“甘肃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市就业创业优秀个人”,获得国家、省、市、县各级殊荣达40余项。
从2013年到2020年底,公司从业人员100多人,累计为当地贫困从业人员发放工资200多万元,为社会稳定、群众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王小凤有着明确的思路和方向,王小凤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是为了生计做生意,现在我们把生意作为事业,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改进技术,依靠实用科学技术提高面皮质量,严格操作规程,保证色香味鲜。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扩大企业团队,发挥团队效应,做精做强,永保品牌,让更多的乡亲从这个小吃产业中共同致富。
小凤展翅创品牌,勇攀枝头成大凤。王小凤这位坚强的女性,她仅仅是陇原大地上千千万万个艰苦创业女性中的普通一员,然而,从她的创业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深刻的,也是永远的……(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