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關係

2025-05-18 09:27:20
Avatar for adminadmin

海峽兩岸對於政治現狀的不同觀點

编辑

参见:臺海現狀

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並在1990年代後期實際控制香港和澳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岛,从此丧失了代表全中国合法政府的地位”[36]“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37]。

1990年代,包括中華民國政府在内的台湾各界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可归为五大类:“国内关系”、“国际关系”、“国内关系中的特别关系”、“国际关系中的特别关系”、“準国际关系”,以及李登輝政府确立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触时的两岸对等原则[38]:1。蔡英文执政时期,中华民国政府认为“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臺灣從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39]、“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与中国互不隶属”[40][41]。

政權的「法統」與認可

编辑

于1945年的重庆谈判间隙,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曾家岩50号合影,这也是两位国共领袖少有的合影

1949年至1960年間,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出現高度緊張與不穩定的局面。在政治上兩岸互不承認對方的存在及合法性,糾結於聯合國席位間的中國代表權問題,並誓言收復或解放對方。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中國法統的繼承者自居,並將台灣視為一個中國的一部份;相對地,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則在1954年召集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議決在內戰甫爆發時所通過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繼續有效,仍将中國共產黨及其「偽政權」視為叛亂團體,將中國大陸地區视为被竊據的淪陷地區。

這一時期,兩岸在對解決對方問題的政策上偏重於武力及軍事手段。中國人民解放軍誓言「解放台灣」,在1950年發動海南戰役佔領海南島;1955年攻打一江山島與佔領大陳島,引發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隨後在1958年發動金门炮战,引發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在主動以軍事方式尋求統一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國民黨及蔣中正為訴求對象,在1956年提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並於1957年由毛澤東提議「第三次國共合作」,隨後1960年由毛澤東與周恩來共同擘劃一綱四目,即祖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在北京,台灣當局為地方政府;台灣回歸後,除外交歸於中央外,其餘軍、政、人事「均委於蔣」。以上提議均為中華民國政府拒絕。

而處於被動、缺少縱深的中華民國政府則以防禦為主。为了响应中华民国政府「反攻大陆」的政治口号,同时牵制正處於朝鮮戰爭中的解放军,中华民国国军于1952年后相继发动对中國大陸福建省外海的南日岛战役和东山岛战役,均获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果。在1954年又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對抗來自解放軍的軍事攻擊,但在1958年10月與美國所簽訂的聯合公報中則向美國表示未來「非憑藉武力」(not the use of force)光復大陸,而是憑藉三民主義。一般認為這是中華民國政府對美保證不將其捲入兩岸軍事紛爭的表達。雖然如此,中華民國政府仍派出間諜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同時,中華民國也承受中共的間諜滲透。

此段期間,美國並不否認中華民國對台灣行使權力,卻在國軍節節敗退中為擺脫以往美國介入中國的責任,改而採取袖手旁觀政策(Hands-off Policy,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向遠東地區使節發表之秘密備忘錄),隨後因朝鲜战争認識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為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佔領台灣轉而正式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一方面維持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又認為中華民國實際控制的台灣是主權未決。雖然美國與中華民國成為軍事防禦同盟,其間美國並未放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保持聯繫,1954年6月起雙方即在日內瓦展開大使級會談。

這一時期的海峽兩岸關係,與東西方陣營對抗情勢相關。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和蘇聯的態度起決定性影響。1950年1月5日,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臺灣與韓國不屬於美國的防區。1950年1月5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1950年6月27日(也就是朝鮮半島開戰2天後),美國改變立場並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由此臺灣被納入美軍保護範圍。顯然中蘇條約的签订及韓戰是美國太平洋戰略及台海政策改變的原因。內外因素構成了後來台海形勢發展的條件基礎。

這一時期,美國一方面藉由《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防護台灣、澎湖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牽制住蔣中正以反攻大陸將美國拖入戰爭的可能性,兩岸關係從軍事對抗逐漸走向外交角力。

外交形勢的轉變

编辑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伍修权(前排左一)應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邀請出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朝鮮問題辯論,與「中國」(中華民國)代表當面對質,成為兩岸外交對抗的經典畫面

目前世界對海峽兩岸關係的立場 中華民國 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且認知、了解(acknowledge)「一個中國」政策,但另與中華民國維持非官方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且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1950年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伍修权應安理會邀請出席朝鮮問題辯論,並就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指責「美國政府武裝侵略中國神聖的領土台灣」是「非法的犯罪的行為」,並與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代表當面對質,譴責其「辜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他没有任何权利代表中国。这个发言的人可能不是中国人,因为伟大的四億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的语言,他都不会讲」(當时中華民國代表在聯合國使用的語言是英式英語)。中華民國代表則指稱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只能屬於「自由獨立神聖的中國政府」。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出席聯合國會議,也是海峽兩岸雙方唯一一次當面外交對質。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的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出席會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出席的重大國際會議。1955年,聯合國秘書長哈馬捨爾德訪問北京,成為首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組織領導人。在1950年代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形勢大有改觀,与苏联、10个社會主義国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東德、阿尔巴尼亚和越南)、4个亚洲新興独立国家(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印度)和4个西方国家(芬兰、瑞典、丹麦、瑞士)建立外交关系[42],並接連與英國等多個國家展開正式外交往來。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聯合國安理會邀請其再次出席會議的請求,表明「臺北不去,北京不來」的宗旨。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有文化大革命,對外先後與蘇聯、印度交惡的狀況下,僅有包括法國在內的24個邦交國。

自1962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每年委由同為第三世界國家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邦申請加入聯合國。然而當時受到冷戰對峙和中華民國政府「漢賊不兩立」政策的影響,西方國家多數承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代表權。中華民國政府積極開展與新興獨立國家的關係,打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空間,1955年襲擊參加國際會議的周恩來失敗。再加上冷戰對峙、眾多西方國家追隨美國腳步的环境,1960年代也成為中華民國外交成果最為豐碩的黃金歲月,1969年時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更是達到高峰的70個邦交國。

196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發生珍寶島事件後不久,美國在波蘭首都華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會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關係重大轉變的前奏,海峽兩岸外交攻守形勢自此轉換。

1971年1月,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9年申請加入聯合國未果後,在1971年聯合國大會召開前掌握可能支持通過入會案的足夠票數。同年8月17日,美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向聯合國大會遞交一封信及備忘錄,正式要求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將「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列為議程,不過美國對此一議題所提的方案是「雙重代表權」,美國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有代表權」,但是「應當規定不剝奪中華民國的代表權」,北京並不同意此一提案,正當聯合國大會辯論此一議題時,季辛吉於10月下旬再度訪問北京,美國提案的雙重代表權自此未獲聯合國內多數國家支持。10月25日,經過表決贊成美國提案者共55票,反對者59票、15票棄權。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劉鍇及外交部部長周書楷眼見大勢已去,在請示中華民國政府奉可後,在大會上宣布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隨後,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在聯合國之「中國」代表權。

此時期兩岸雙方均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在反對台灣獨立及中國內部普遍認知的立場上,海峽兩岸同屬一个中國。此一原則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後在國際間更為鞏固,即使有國家願意雙重承認,兩岸政府也不接受雙重承認。

美國於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後,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為此大受打擊,至1976年與中華民國政府維持邦交的國家計23國,其餘世界各國多轉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英国、日本及1979年的美國。美國是最後一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197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辦事處。1976年美軍顧問團從金門、馬祖撤離。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間的實質外交關係日漸增強、中華民國與美國間的實質外交層次則逐漸降低。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中美建交公報》,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中美建交公報》中的用字遣詞頗堪玩味,亦即建交公報雖與上海公報均提及一個中國原則,英文版本在提及美國立場時均係使用「美國認知(acknowledge)此一立場」,但建交公報中文版卻譯為「美國承認此一立場」,就此在法律上擁有不同意義的二個詞,美國並未表示異議,有學者認為美國是企圖保留日後政策模糊的空間,以及減輕中華民國方面的不滿。(李英明、張亞中,2000)[來源請求]

武力解決兩岸問題的可能性

编辑

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於2008年參加1025反黑心顧台灣大遊行時揮舞「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旗幟

1984年,金東前線發生六二七事件;1985年,香港《百姓》杂志采访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提到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时,胡耀邦坦率地说:「当然啦,国际上谁都知道我们暂时没有力量,确实没有力量」,「这个暂时可能是四五年,也可能是七八年。」[43]1987年,烈嶼前線發生三七事件,7月15日蔣經國總統宣布台灣地區解嚴[註 5],11月2日進一步開放兩岸探親。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過世後,李登輝繼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和中華民國總統,著手民主政治改革,同時也推動台灣本土化運動及台灣主體性方向的政策,並加強對外關係,引起北京不滿。兩岸政治繼續處於對立、以至互不信任、針鋒相對,甚至時有火藥味的狀態。1996年中華民國首次舉行總統直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44]對台灣試射飛彈,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爆發,兩岸關係跌入冰點。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引發北京不滿。2000年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直接民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以非常嚴厲的口吻批評「誰要是敢搞台灣獨立,你就沒有好下場!」[45],結果在野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勝出,完成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首次執政。2002年,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主張;2003年陳水扁提出「新憲說」。2004年陳水扁連任總統,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發表《五一七聲明》。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希望和平統一,但同時在台獨事實發生或者和平統一無望的前提下,不放棄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來阻止台灣獨立。

2021年3月9日,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海軍上將警告北京正加速其野心,恐6年內攻打台灣,並企圖取代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宣布將與台灣軍隊聯合訓練及提供國防物資以維持防衛力[46][47]。202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喬·拜登在APEC峰会期间举行双边会谈[48],习近平向拜登表示中国没有攻打台湾的计划,拜登则强调台海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49]。

2024年6月,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23年4月与欧盟执行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会面时否认自己任内有出兵统一台湾的打算,他指出美国正在怂恿中国进攻台湾,但自己不会上当,因为与美国的冲突将摧毁中国的许多成就,破坏中国在2049年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50][51]。

政治制度與理念的差異

编辑

海峽交流基金會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雙方代表高孔廉與鄭立中握手致意

参见:中華民國選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

自1950年起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在臺灣實施縣市地方自治,使得非國民黨籍者仍可參與地方層級的選舉,自1987年起開放組黨結社、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從事政治活動、自由辦報或出版刊物。而1991-1992年的國會全面選舉,使中央民意代表擁有更強的合法性。總統李登輝與國民大會在民主化與1994年省市長選舉的葉爾辛效應壓力下,於1995年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隨後在1996年,中華民國政府首次辦理在台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總統直接選舉。有人認為這次選舉讓中華民國政府擁有更強的正當性[52];也有人認為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灣沒有領土主權,不能藉由舉辦選舉而就地合法[53]。

統獨立場差異

编辑

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在2014年3月所作的民意調查,支持統一者合計僅有11.1%,支持獨立者則為22.3%,廣義上維持現狀者則占88.6%。[54]因此,廣義上維持現狀仍是多數台灣人民在解除戒嚴後長期且穩定的民意趨向。

目前,台灣泛藍陣營(中國國民黨、新黨和親民黨等)多堅持「一中憲法」,其中的基本教義派較傾向兩岸終極統一。而泛綠陣營(民進黨、時代力量與台聯黨等)則認為「台灣」與「中國」在主權上應該各自分立,其中的基本教義派較傾向台灣應該獨立為一個國家。其中以民進黨最為反對兩岸統一。歷任民進黨籍的中華民國總統大多主張「一邊一國」(陳水扁)、「四個堅持」(蔡英文)等論述與官方立場。

而中國大陸內部亦分為主張和平統一的鴿派和主張武力統一的鷹派[55]。

兩岸政黨政策論述

编辑

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中华民国)

陣營

无政治阵营划分(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

泛藍陣營

泛綠陣營

第三勢力陣營

政黨

中国共产党

民主黨派

新黨

中國國民黨

親民黨

民主進步黨

時代力量

台灣基進

臺灣民眾黨

觀點論述

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和平统一[註 6]、一国两制、政治协商

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和統保台、反台獨、三民主義新中國

一中各表、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兩岸一中

維持現狀、一中一台、中華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臺灣

以公投台灣獨立、一邊一國、反對九二共識

台灣獨立、正名制憲、一中一台、去中國化

一五新觀點

意涵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56]。

主張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在中國實現民族統一、民權自主、民生均富的三民主義新中國。[57]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同屬一個中國[58]。

在九二共識前提下,維持中華民國現狀,兩岸永續和平發展;支持兩岸一家親;支持對等、互惠、透明的政治協商;建立兩岸永續和平發展架構。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現狀國號為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臺灣」),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台海現狀,台灣的前途命運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公投決定。[59]亦稱為「華獨」或「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論述。

正名台湾成正常化国家,反對和北京當局進行任何政治談判。

「台灣就是台灣人的國家」。主權並非中國決定,亦無須「統獨公投」決定。

尊重兩岸過去已經簽署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以「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的原則,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精神,促進交流、增加善意,讓兩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來。

法源依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國家統一綱領、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基於《臺灣前途決議文》、《台獨黨綱》,與現時的《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本土派與獨派人士,則倡議異於中華民國憲法的台灣憲法。他們認為現行《中華民國憲法》並無正當性,或無法表達台灣主體性、無法適應國格國情,無法且切合人民需要,因此台灣人應該自己主張制定真正的「台灣新憲法」、降低修憲門檻、台灣憲改程序納入「公民審議」。[60]

現時以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為基礎,但認為其不合時宜,希望通過公投決定正名制憲。

現時以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為基礎,但認為其不合時宜,希望正名制憲。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兩岸關係認定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台湾当局)

兩岸一中、一國兩區

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一國兩府、一國兩區

「兩岸一中、反對臺獨」,在一中屋頂的概念下,尊重兩岸對等分治的政治現實,相互體諒、強化交流。[61]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一邊一國

認同一中一台的區隔,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國,中華民國代表台灣。認為中華民国的領土是歷年國會與總統大選所實踐的人民、領土與主權範圍,也就是台澎金馬等實際管轄的國土;「中國」僅僅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認同一中一台的區隔,承認現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國,中華民國代表台灣。認為中華民国的領土是歷年國會與總統大選所實踐的人民、領土與主權範圍,也就是台澎金馬等實際管轄的國土;「中國」僅僅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兩岸事務不是外交關係、不是國際關係,而是一個有專屬定位的兩岸關係」。兩岸需要互相交流,互相理解,「遵守體制,改善現狀」。

目的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與港澳的制度,高度自治。主张透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协商和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62]。愿同台湾社会各界各党派与民间展开政治协商,对展开绕过台湾当局的海峡两岸统一方案保留可能性。

提倡国民党、新党、亲民党三黨合作,相互監督,與中共展開包括国际空間、两岸三通、台商权益以及大中華經濟圈的谈判。 主张“一个中国、和平統一”,推动在“九二共識”基础上恢复两岸接触、对话,促进两岸经贸交往、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两岸同胞不论省籍相互爱护,和睦相处,共同促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擱置爭議,避免直接涉及政治問題,發展互惠互利的區域經濟以及促進民間交流[63]。政治上與北京當局共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但也絕不接受一國兩制。

依憲法定位兩岸關係,進行兩岸對話,堅持未來台灣現況的任何改變皆須經台灣人民同意。依「三階段整合論」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擱置「統」、「獨」爭議;第一階段進行經濟性及功能性「交流」,開展兩岸經貿互惠合作;第二階段推動兩岸「社會互動」;第三階段則邁向「政治整合」。中共應明確承諾放棄武力犯台,展開兩岸互惠平等對談,確保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64]

遵循民主与自由的憲政秩序;施行成長均衡的經濟財政;建立公平開放的福利社會;創新精進教育文化;全球國際的國防外交;以臺灣的名義來爭取加入聯合國;反對北京當局用文攻武嚇脅迫台灣[65]。

實現台灣獨立、國家正常化

實現台灣獨立、正名、制憲、去中國化

雙方交流與合作

编辑

半官方交流

编辑

1993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海峽交流基金會(即「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會談,是自1949年後兩岸民間代表在獲得官方授權下的首度正式接觸[66]。

兩岸官員

编辑

2005年2月24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中國大陸前,與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進行会晤,雙方達成十項共同結論。根據2011年9月9日維基解密爆料,2005年5月12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錦濤会晤的五天後,宋楚瑜和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包道格見面時暗示,他之所以會前往大陸訪問,其實是受扁的託付,盼轉達民進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願重新展開政治對話。等於證實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於2005年5月12日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錦濤在北京的会晤,是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特使身份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錦濤会晤,也是1949年之後首次兩岸官員的會面。不過之後因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受到民主進步黨內部及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的壓力,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回臺灣之後被中華民國政府否定代表中华民国总统陳水扁特使身份,使两岸关系进展中斷。

2013年10月6日第二十一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办前,萧万长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特使,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会晤,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也首次被允许参与APEC会议,两岸事务协调工作也被认为是两岸关系进展大突破。

2014年2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問中國大陸,並與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會面(第一次张王会)。同年6月,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回訪台灣,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再度會面(第二次张王会),是自國共內戰後首次有兩岸部長级官员會面。

2019年3月,高雄市市长韩国瑜访问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深圳与厦门,先后与香港、澳门中联办相关负责人见面,并与多家企业签订共计32亿新台币的订单。[67]

兩岸政黨

编辑

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會談,並達成五點共識,同意在九二共識上推動兩岸談判。這是自國共内戰以来,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首次最高層次的會晤,連戰成為1949年后第一位踏上中國大陸的國民黨最高領導人。

2016年11月1日,時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晤。这是洪秀柱首次以党主席的身份訪問中国大陆,亦是中國國民黨二次在野後,首次訪問大陸。

兩岸執政黨

编辑

2008年5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是自國共內戰後首次兩岸執政黨會面。

2015年5月4日,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

官方與非官方

编辑

2008年11月6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與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台北會面,是自國共內戰後首位中國大陸來台的非官方代表與中華民國總統會面。

2023年3月27日,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對中國大陸展開12天的祭祖、交流行程,為中華民國卸任國家元首首次造訪中國大陸[68]。

2024年4月1日,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再次對中國大陸展開11天的訪問、交流行程,期間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面[69]。

兩岸領導人

编辑

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与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會談

主条目:兩岸領導人會面

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在訪問新加坡期間與馬英九進行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海峽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註 7][註 8]

水陆大会 Prev post
Copyright © 2088 沙滩足球世界杯_足球世界杯中国 - pfw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