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中有哪些锁类型?
在 MySQL 中,锁是用于管理并发访问的机制,以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MySQL 支持多种类型的锁,按照其粒度和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按粒度分类
表锁(Table Lock)
定义:表锁是一种锁住整个表的机制,锁定后其他事务无法对该表进行任何操作,直到锁释放为止。
特性:
粒度大,开销小,容易引发锁争用。
适用于查询较多且修改较少的场景。
分类:
读锁(共享锁):多个事务可以同时读取表,但不能写入。
写锁(排他锁):一个事务对表进行写操作时,其他事务无法进行读或写操作。
语法:
LOCK TABLES table_name READ/WRITE; UNLOCK TABLES;
行锁(Row Lock)
定义:行锁是一种锁住单行数据的机制,仅对某些行进行加锁,允许其他事务操作未加锁的行。
特性:
粒度小,并发性高,锁争用少。
开销大,因为需要更精细的管理。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 InnoDB 引擎,支持行级锁。
行锁是在索引基础上实现的,未使用索引的查询会锁全表。
2. 按用途分类
共享锁(S 锁 / Shared Lock)
定义:允许事务读取一行数据,多个事务可以同时获得共享锁。
特性:
防止其他事务对该数据进行修改。
使用方法:
SELECT ... LOCK IN SHARE MODE;
排他锁(X 锁 / Exclusive Lock)
定义:允许事务对数据进行修改,其他事务无法同时获得该数据的锁。
特性:
防止其他事务读取或修改数据。
使用方法:
SELECT ... FOR UPDATE;
3. 按锁实现机制分类
意向锁(Intent Lock)
定义:意向锁用于表示事务打算在表级别或行级别加锁,用于加速锁冲突检测。
类型:
意向共享锁(IS):事务打算对某些行加共享锁。
意向排他锁(IX):事务打算对某些行加排他锁。
特性:
提高锁定操作的效率。
仅用于内部管理,用户无法直接使用。
记录锁(Record Lock)
定义:锁住索引中的单个记录(行),用于精确控制某一行数据的并发访问。
特性:
避免同一行的并发修改。
间隙锁(Gap Lock)
定义:锁住索引记录之间的间隙,防止其他事务在间隙内插入新记录。
特性:
防止幻读。
只在事务隔离级别为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 时使用。
下一键锁(Next-Key Lock)
定义:结合了 记录锁 和 间隙锁,锁住某条记录及其周围的间隙。
特性:
防止其他事务修改或插入记录,解决幻读问题。
默认情况下,InnoDB 使用下一键锁。
4. 特殊锁类型
自增锁(AUTO-INC Lock)
定义:针对含有自增列的表的锁,用于保证自增值的唯一性。
特性:
锁粒度小,适用于单个事务。
当自增列操作完成后立即释放。
MDL 锁(Metadata Lock)
定义:元数据锁用于保护表的结构(如表定义、索引结构)不被其他事务更改。
特性:
在 DDL 操作(如 ALTER TABLE)期间加锁,防止表被其他事务访问。
自动加锁,无需用户干预。
总结
锁类型
粒度
特性
适用场景
表锁
粗粒度
性能高,但并发性差
查询多、写入少的场景
行锁
细粒度
并发性高,但开销大
高并发场景,数据访问量大的场景
共享锁(S 锁)
行/表级
允许读取,禁止写入
只读查询
排他锁(X 锁)
行/表级
允许写入,禁止其他操作
数据修改
间隙锁
索引间隙
防止幻读
隔离级别为可重复读的场景
下一键锁
行+间隙
解决幻读问题
InnoDB 的默认锁机制
自增锁
自增值控制
确保自增列的唯一性
插入含自增列的表
MDL 锁
表元数据
防止表结构被并发修改
DDL 操作
锁的选择取决于实际场景和需求,合理使用锁机制可以在提高性能的同时保证数据一致性。